返回 首页 迷你导航
来源:良朝村委会编辑:梁进敢浏览:353


    阳江的楹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阳江是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诗词之乡,阳江的楹联文化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最集中体现的是过春节时每家每户都会贴春联。阳江很多村道的入口,会建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大道牌楼,而大道牌楼的两旁必刻有对联。良朝诗词楹联文化是阳江诗词楹联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下面通过良朝的部分诗人和诗词文化介绍来了解一下其中的文化韵味。


 、阳江著名诗人——梁彭年 


      提起阳江的楹联历史,有一个人物是响当当的,这个人就是梁彭年。梁彭年,字泽西,阳江平冈良朝人。梁彭年先生所作的对联在当年以其字句华丽,内涵丰富,气势恢宏而享誉阳江。

      抗战时期,梁彭年先生在平冈圩最大的一间酒店——“漠南酒楼”提了一副嵌名联:

漠海波涛,雄吞赤日;
南方豪杰,痛饮黄龙。

      上联表面写汹涌澎湃的海景,实为写中国军民抗日的高涨情绪和汹涌气势,设喻非常生动形象;下联引用岳飞将军“痛饮黄龙” 的典故,表达了南方将士的抗日决心和爱国热情。当时人们看了这幅对联,无不为之所动,激励着有志青年投身到抗日救亡中去。对联嵌名“漠南”,使用自然,用词雅丽,意义深刻,对仗工稳,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也表达了作者爱国的高尚情怀。


      梁彭年先生还为“漠南酒楼”提了另一副嵌名联:

漠不介予怀,典尽鹔鹴仍贳酒;
南无倾佛偈,教成鹦鹉也呼茶。

      这副对联言辞典雅,文采飞扬,嵌入漠南'的楼名。上联的“鹔鹴”寓意“鹔鹴裘”,相传为司马相如的裘衣,“贳”有赊购的意思。典尽鹔鹴仍贳酒,表面是说到此喝酒吃饭者皆豁达大方,即使典卖了心爱的衣物也在所不惜,都漠不介怀。上联也有引用“文君当垆”典故的寓意,以此表达热爱生活、追求爱情之高雅情操!下联的“南无”及“佛偈”都是佛家用语。“倾偈”读音King gai,是广东白话,释义聊天。下联第一段寓意酒店的客人都是一些文人雅士,谈吐的是佛家奥妙之语。下联第二段切合酒店的实际,当时酒店真有一鹦鹉学舌会“呼茶”。这幅对联既称颂了顾客的高雅,又表明了酒楼的生意兴隆。当年身为同盟会会员,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的社会名流、大文人罗翼群路过平冈在此酒楼用餐时,还因这副对联之佳妙以及作者之才学高深而赞叹不已!



      梁彭年先生还曾为旧时平冈绵阳村背大路旁的茶亭(宁公铺仔)作了一副对联:
名利征途,奔驰有客;
炎凉世态,趋避由人。

      这副对联切合茶亭作为人们赶路过程中休息站的实际作用,“征途”、“奔驰”、“趋避”有路途、赶路、休息的意思。上联指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有人趋之若鹜,但也有人淡泊名利,追求平静的生活。上联有客一词是作者表明追求名利的只是部分人而已。下联表意指茶亭能供人避暑避寒,但也有人不惧寒暑,或赶时间而不进茶亭休息的。同时下联也表达世间存在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的情况,有的人会趋炎附势,讨好献媚,但也有人不重视名利,避而远之,所以说趋避由人



      梁彭年先生除了作对联厉害之外,他还是阳江著名的诗人,在《阳江市历代诗词选》上有收录他的一些诗词。通过拜读先生的诗词,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充满浪漫生活情怀和激昂爱国热情的诗人。先生出生在动乱的年代,在穷乡僻野里,也不忘博览群书,练就一身好本领。但他一生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本事却只能在乡村小学里从事教育事业。先生生活的年代,中国又是备受列强欺负,国家四分五裂的,他充满了愤怒,但也只能在诗词中表达他的情感。让我们透过先生的几首诗词了解一下他。

《怀古》

楚廷放后托行吟,瓦釜黄钟感慨深,

一卷骚经忠愤在,王明应喻老臣心。

河汾一望锁尘埃,旧是门多将相才,

试问有唐开国主,盈盈桃李属谁栽。

十年壮志困书佣,剑闸犹藏百炼锋,

异域未平何所恋,奋将笔砚换候封。

      这首诗歌用“楚廷约纵”、“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情况。虽然境遇是不好的,但诗人依然没有泄气,他最后也用了“异域未平何所恋,奋将笔砚换候封”的诗句来表达了他时刻准备为国奉献的精神。

 

《杂感》

百般穷苦铸吟身,触处拈毛写性真,

得句愈工愁愈炽,此生应悔作诗人。

穷庐镇日百无聊,俯仰愁多借酒浇,

余沥滴干壶击碎,胸中犹有块难消。

尘途莽莽鲜知音,聊抱孤琴自写心,

最是曲终余韵在,半池秋水起龙吟。

漫夸车马气如虹,静里观棋练智攻,

一着纵输休自馁,须从结局判英雄。

      这首诗歌依然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诗人虽然有满腹经纶,但也只能借酒消愁。诗歌后半段还是表达了一种“不放弃”的精神,只要“余韵在”,依然能“起龙吟”。最后诗人寄情诗句“一着纵输休自馁,须从结局判英雄”。

 

《时感四律》

抗战频年费运筹,穷庐水免杞人忧。

狼烟肆虐民生惨,虾岛称雄世界羞。

降敌李陵甘负汉,长军周勃怎安刘。

匹夫尽有兴亡责,但愿同参救国谋。

流亡图内遍哀鸿,郑侠仍疑绘未工。

回首田庐沦外籍,伤心禾黍泣西风。

五胡乱夏空前恨,一旅兴邦最后功。

涅背尽忠飞不作,谁为民族显英雄。

宋朝南渡晋东迁,弃地非同仅丧边。

国弱最怜撑半壁,寇深仍恐祸全川。

劳军冀啖匈奴肉,助饷谁输卜式钱。

但愿集中真力量,鲁阳终有术回天。

骇浪惊涛混陆来,望洋深慨杀机开。

岛夷妄肆鲸吞志,国士争罗虎贲才。

千里轴轳分壁垒,六州城市涌尘埃。

太平何日消兵气,各保河山任自裁。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抗日形势的担忧,以及对当时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诗人在诗歌中期盼着英雄的出现,以及呼吁民众支持抗日战争。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歌的后半段气势恢宏,鼓舞着军民的士气,这在当时是有很好鼓舞作用的。

 

《柳枝词》

画桥东畔镜湖西,杨柳丝丝绿渐齐。

莺燕也知春色好,纷飞争占一枝栖。


《春郊晚眺》

天涯绿树渐成帷,日暮江村客未归。

风逗林坳遗爽籁,霞堆渡口散余辉。

数椽野店窗三面,一叶渔舟水四围。

盼到平芜生趣满,寸心何以报春晖。

      诗人两首描写风景的诗词,让人读了身临其境,很生动的体会到当时的风景人物。诗词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良朝的楹联诗词文化 


      良朝是“文化之乡”,一直有楹联文化传统。良朝的大道牌楼就有一副对联:

良梓千秋辈出英才为国栋,

朝宗万派群生骄子步青云。

      这幅对联上联是对良朝历史文化及前辈人才的肯定,下联是对后辈的期盼与鼓舞,整个对联嵌名“良朝”,语句对称,气势豪迈,激励着良朝人不断学习,追求进步。


      良朝开村始祖“桐山公”祠堂门口有一副对联,是阳江梁氏子孙,清光绪优贡,民国版《阳江县志》编修者梁观喜所写的,对联的内容是:

祠镇琴山灵歆蘩薦,

堂开麦垅祜篤瓜绵。

      上联的意思是:宗祠坐镇琴山这里欣享着鼎盛的人间烟火,下联的意思是:祠堂前面是开阔的班谷田野,子子孙孙世代繁衍连绵不断。这幅对联表达祖先的福荫让子孙旺盛,也称赞了家乡是个风水宝地,可以世世代代庇护子孙。


      良朝的举人梁乙新曾写过一副贴于娶媳客堂的劝世联:
为人难,

为人父更难,

为多人父又更难,

莫占便宜充老子;
待客易,

待客郎不易,

待众客郎尤不易,

勿夸好命做新翁。

      这幅对联对仗工整,生动的说明了作为父母的不容易。


      梁乙新举人还曾为阳江的进士姜自驹写过一副挽联:

独立峻丰裁,仰词曹品望巍巍,咸推砥柱;

全群失领袖,叹学界风潮莽莽,孰挽狂澜。

姜自驹,字轶群,号志存,光绪六年殿试二甲73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阳江第一个能入词馆的人。他的离世当时是阳江文坛的一大损失,很多阳江的文人为他写了挽联,当时梁乙新举人这幅挽联是具有代表性的,被后人记录在文章中。这幅挽联写得非常有气势,给予了姜自驹很大的肯定,同时也为其的离去而感动无比惋惜。


      梁乙新举人贴在自己家门口一直是用以下对联

夏阳世泽,

春树人家。

      这幅对联的“夏阳”是陕西省韩城市古地名,那是梁氏的发源地。“春树”是阳江老八景“鼍山春树”的“春树”,鼍山位于现在的江城一小旧址后面,其山形似鼍而得名。鼍,鳄也,古称鼍龙。因鼍山附近是旧阳江的中心,故阳江称为“鼍城”。 古时,在鼍山有两棵木棉树,树姿巍峨,直插云霄。每年春天,两棵木棉树鲜花盛开,花红似火,英姿勃发。特别是当朝阳升起之时,阳光与红花交相辉映,云霰尽赤,春满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红,这便是阳江老八景之首的“鼍山春树”。古时文人也会用“春树”代表阳江。“夏阳世泽,春树人家”意思就是表示良朝梁氏子孙是从古夏阳发源来的,世代享受祖宗的恩泽,现在定居在阳江,也是家道昌盛、兴旺繁荣的。


      梁乙新的哥哥梁作新的家门口也一直用以下对联:

阳春风景,

华夏威名。

      这幅对联和上面的对联意思相近,也是通过赞美风景及传播威名来赞扬阳江的美好和家族的旺盛。



      良朝的老教师梁正系老师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我们通过老师的几首诗文感受一下时代的变迁及老师的文采。

《南海争端美军高参访华》

(一)

扬戈东海到南溟,

魅影魑光潮汐生,

窥我海疆生歹念,

高参粉饰恶魔形。

(二)

菲越诸邻惹事端,

中间大国暗操盘,

假威偏与狼同舞,

狼鼠同窝岂共存。

 

《田家杂咏》

(一)

院里三禽叫,池中跃锦鳞。

坡前花弄蝶,堤畔柳摇春。

戽水田间响,牛歌垅上闻。

晚来烹硕鲤,打酒唤芳邻。

(二)

日丽山形瘦,蝉鸣夏日长。

野田腾细浪,园荔播芳香。

犬卧榕荫下,童嬉溪水旁。

忽闻归牧笛,牛角挂斜阳。

(三)

乡村容貌变,楼宇着西装。

厨灶烧煤气,天棚作晒场。

耕牛闲放牧,机械下田庄。

小子穿西服,迎亲车数辆。

 

《逍遥赋》

退休乎?已届期。虽说壮心犹未已,奈何磨合已神疲,何况霜横两鬓丝。打点定归期,欣然履若飞。

心退乎?已放闲。迎合公文唯忐忑,此身只合水云间,遨游任往还。朝沐霞光观日出,暮投林看鸟归巢。偕知己而放歌,友丝弦而纵弹。举吴觞而激越,把滇盏而纵横。无权声之扰耳,无功利之忧烦。无案牍之劳形,无迟早之时间。登圣山寻古迹兮物我两忘,临溪涧探清幽兮流连忘返。海阔天高一老叟,投鞭策杖水和山,纵马往前行。

心悦乎,已放宽。粗茶淡饭平和美,茅屋柴扉祥瑞门。植草育花宜养性,童心嬉戏膝前孙。兴起铺笺学琢句,闲暇把卷问根源,挥毫驾云端。



      良朝的梁永艺先生,是髻山草文学社社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阳江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阳江市江城区作家协会主席,他已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习作400多篇(首),已出版个人作品自选集《尘世有爱》。他的多篇诗文曾被《阳江日报》刊登,他的诗文多是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诗歌,我们欣赏一下下面两篇:


《三十年沉淀的芳华》

三十次回眸,岁月拐弯处的停泊,

三十朵花蕾开满漠阳江畔,

三十年的号角铺天盖地,

把坚韧藏在阳光下,你勇敢前行,

三十年的足迹,拖长了时光的小手。

恰似朴素女子,你绽放天然风骨,

红妆艳丽,黑脸刚毅,

尘埃中一枝独秀彰显清寂的魅力,

自从嫁给时间,南海呈现奔跑的眼帘,

一朵朵走动的花絮愈发绝代风华。

裸露心迹,盘点三十年的风雨,

蓝色的华诞历尽锤炼,

遍地扎根,我们选择奋力拼搏,

一片绿色从大地男女赤诚的青春穿过,

一个地方的形状,涅成历史的饰物。

你不只是一个符号,更不是历史的过客,

与时间长久的对视,发出清脆的声响,

绿树睁开洁净的眼眸,

你亮成世人心中的亮色,

人们嘴中吐出香甜的小乳名,

原来,

原来你就是让人深深眷恋的那方水土。

乘风破浪的时代把你推向尘世,

岁月的尾巴扫描出轨道,你终要站上前台,

追逐时代的浪潮,你一袭自信扇起风云,

阳江人的耕耘神奇了你的瑰丽,

梦想藏在时间最深处,

三十年后的姹紫嫣红。

 

《我所见的大海是不真实的》

我小心翼翼,胆颤心惊的

闭上眼睛

你那么远,又那么近

你那么湛蓝,又那么纯净

她裸露出无穷的身体

掀开一层又一层的皮肤

绝望的告别

每一次,都是泪水的死亡

执剑长啸的呼唤

竟是咸腥的

风向乱了,大海的爱藏在烟火中

汹涌的眼脸一跳一眨的

银色的小羊角顶起鳞片

月亮躲进龙王的深宫

一条鱼,游进我的掌心

帆影携带母体的温暖

爱上这片孤独的海

我们叫她,海陵岛

我知道,你想写一本书

无数的水族在奔跑

不顾一切涌赴高高的山巅

要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拒绝你

当一滴海水遇上另一片海

我听到别样的怒吼,誓不低头

我忍住疼痛,惊艳你的温柔

许多年过后

海滩老了

鱼虾也累了,活下来的

是静默的石头,冷艳的花朵

我猜想

大海也许是不真实的

 


 、良朝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文化振兴作为核心动力。良朝是“文化之乡”,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底蕴,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把这些有利的资源,合理规划,突出特色,走出一条切合良朝实际、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把良朝的楹联诗词文化与历史及革命文化结合一起,打造一条文化振兴乡村的文化旅游之路。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大力发展“文化+”业态,积极引进和培育“文体+旅游”“文体+商贸”“文体+教育”等项目,输出文化活力,坚持创意策划、市场导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创造具有良朝特色的文化作品、文创产品,打造特色良朝古村落,以“文艺节”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推广活动,以“展览会”等方式再现历史场景,形成良朝的特色,带动良朝的乡村文化旅游消费。通过进一步结合良朝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文创+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良朝的产业振兴,从而实现良朝的乡村振兴。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要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人才回流。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把一些有手艺的师傅集中起来,通过政府的扶持,开展一些免费培训,让更多农村青年有场所、机会和平台来接触、学习传统技艺,并最终系统掌握这门技艺,让其成为开创美好生活的工具。培训年轻人,既能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又能让年轻人在家乡就可以谋生计。如:我们良朝可以探讨一下如何把舞龙队这个传统的文化技艺振兴起来;通过邀请老师傅,得到政府的扶持及乡民的支持,开展免费培训,重建舞龙队;通过开办农村大舞台,吸引游客过来观看节目,同时也可以把节目输出,到其他村落去表演,或是有其他企业搞活动时可以邀请舞龙队过去表演等等。

      当良朝的传统文化被推广振兴了,乡村的产业模式也建立起来了,人才也被吸引回来了,那么良朝的乡村振兴事业就会越办越好!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