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朝牌楼)
良朝地处平冈镇东北面,234国道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百姓和谐,社会稳定。良朝村委会是往海陵岛旅游的游客的经过之路,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美丽村落。
良朝建村已经超过六百年,是名副其实的古村落,村中绝大部分居民是姓梁的,而且都是同宗同源的,所以村民非常之团结。良朝村历史悠久,是阳江梁氏八大房中的一房,又称“良村房”。“良村房”的子孙开枝散叶,分布在阳江市的不同村落,其中琅堰、造性、廉村、北宿、周村、果子山村、河东西村等等村落的梁姓村民基本是分自“良村房”的。
(良朝田野)
良朝村历来是文化之乡,曾经出过文举人和武举人,可以说是文武兼备的。在近现代阳江所修的县志中,被记录的阳江梁氏名人大概有29位,其中9位是良朝人,他们分别是:梁乙新、梁熊光、梁蓼莪、梁祐新、梁济亨、梁洸亨、梁泮亨、梁季芙、梁文坚,还有其他的梁氏名人很多也是“良村房”分支出去的子孙。被记录的良朝名人中,梁乙新是清光绪年间的文举人,他还是清朝科举改革后第一任的学务公所所长,他当时还统管了刚成立的工艺局及劝业所;梁熊光是清光绪年间的武举人;梁蓼莪在清同治年间因抵御客匪牺牲而被封为云骑尉;梁佑新是清光绪年间的恩贡生,民国时期阳江志为其立有人物传;梁济亨、梁洸亨、梁泮亨等人是革命烈士,梁济亨更是当年农民运动的领头人;梁季芙为阳江小刀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被称为“阳江小刀之父”;梁文坚曾任两阳武装筹备领导小组妇女部部长,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政工队队长等职务。还有很多其他的良朝人,没有被记录的,但是他们一样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不小贡献的。现在也还有很多良朝人在文化界、教育界、工商界、军界、政界有所作为的。
(桐山公祠堂/桐山小学)
良朝村被称为“文化之乡”,已经是由来已久的了。良朝村很早就有办学的经历了,所以村中文化人众多,古代出过举人、贡生、秀才,现在也有很多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良朝村中有小学也有中学,分别是“桐山小学”和“桐山中学”。“桐山中学”当时在阳江市教育界也是享有盛名的,因其虽是一村中小型中学,但是升学率却是非常之高的。所以当时阳江市很多其他镇区里的学子也不远千里来这里就读的。“桐山小学”现在依然在办学中,迄今为止已经是百年老校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桐山小学”的创始人梁彭年校长还是阳江市赫赫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当年在平冈镇的漠南酒店留下“漠海波涛,雄吞赤日;南方豪杰,痛饮黄龙”的对联广为流传,不但整个阳江,而且在省内许多地方也广泛传播,激励了很多南方豪杰的爱国抗敌热情。
(良朝大村小巷)
良朝人为阳江刀具行业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梁乙新当年作为清朝改革第一任工艺局及劝业所的领导人,他聚集能工巧匠,在阳江县城开展织布、制纸、制刀等的教学,培养人才,然后又引导学成后的人才去开办店铺,销售自己的手工产品。当年很多刀匠结业后聚集在娘妈庙附近谋生,从那时起阳江制刀行业初具雏形,可以说,阳江刀具行业的兴起,梁乙新功不可没。而梁季芙更是让阳江小刀真正名声大震的,他当年潜心研制的小刀以造型好、刀刃利、不易卷口、好使耐用等优点使阳江小刀名震四海。梁季芙也被称为“阳江小刀之父”,在阳江制刀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梁季芙研制“季芙”小刀的成功,阳江地区曾掀起一股“小刀热”,他的作为激励了很多人参与到制刀行业中,促使阳江小刀行业不断兴旺发展。解放后,阳江县成立了刀具生产合作社,梁季芙把自己制刀的技术无私奉献出来,并参与指导小刀的生产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当时生产的小刀多次被国家、省市评为创新、优秀产品。阳江地方国营小刀厂在60年代曾一度改为“地方国营季芙小刀厂”,可见梁季芙制刀的高超手艺和匠人精神对阳江刀剪行业影响有多么深远。所以说,阳江刀剪行业的兴盛,离不开梁季芙的奉献。更多的良朝人默默地为阳江刀剪行业的发展在做出奉献。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的良朝人在为阳江刀剪行业的发展努力着。
(举人旧居/烈士故居)
良朝村委会还是阳江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革命老区,在革命时期培养了梁济亨、梁洸亨、梁泮亨等三位列士,良朝好女子梁文坚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还有何明、周文奏等老同志也曾在良朝搞过革命宣传工作。而且良朝还是当年解放军渡过长江后的十大战役之一“阳江围歼战”的中心战区。这一战役获得了辉煌胜利,是广东战役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这次战役载入史册,历史意义重大,而良朝作为此次战役的见证地,也是意义非凡的,尤其适合作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新屋的老井)
良朝就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石,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清末民初到现代的一小部分历史人文事件,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与人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良朝的卫星观看图)
(良朝部分区域俯瞰)
(春种田野)
(夏长田野)
(秋收田野)
(冬藏田野)
(良朝村委会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