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迷你导航
来源:良朝村委会编辑:梁进敢浏览:234



一、大革命时期,良朝的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阳江十烈士中良朝有3位,他们分布是梁济亨、梁洸亨、梁泮亨。其中,梁济亨是阳江县党部左派执委常委,梁洸亨是四区党部常委,梁泮亨是县农民自卫军中队长兼良朝分队长。他们是先进的民主人士,是工农革命的先驱。

梁济亨当时担任阳江县党部执委常委,主持县党部工作。在那一批阳江的革命先烈中,梁济亨的学历最高。大革命时期,他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为工人农民说话,并扛起了阳江工农革命运动的大旗,直至献出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他被后世人称为“阳江工农革命运动的旗手”!

梁济亨、梁洸亨、梁泮亨作为良朝人,他们懂得利用良朝乡村隐蔽的地理位置优势来开展革命斗争运动。那时他们常在良朝村里开展会议,会议的地点通常是梁济亨的故居——“新屋”。良朝孕育出了这些革命先烈们,又见证了革命的风雨沧桑,是具有很好红色纪念意义的,我们应该为烈士们打造“革命烈士故居”的景点来纪念他们和宣传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文化。




二、良朝的抗日活动及游击战士

据《阳江县志》之“抗日战争时期烈士英名表”记录,梁之谋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烈士,他是良朝朝东村人,他是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副小队长。身为中共党员的梁之谋曾回到家乡,在良朝村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进行革命斗争。在梁之谋的推动下,良朝乡民的抗日情绪高昂,非常支持革命斗争活动。梁之谋于194410月在中山县斗门黄杨山与日寇战斗中光荣牺牲了,他的精神鼓舞着许多良朝乡民积极投身抗战革命事业。

据《阳江市江城区志(19882000)》记载,1946年,中共神州区委书记何明、中共党员周文奏和左大年来到良朝村的桐山小学任教。其间,何明等人在良朝村里举办“扫盲班”,向群众传播文化知识和宣传革命道理。桐山小学也是罗充等人经常活动的据点。在这一批先进共产党员的教导和指引下,良朝的许多村民也纷纷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当时桐山小学的校长梁维秀在罗充的教育启发下,积极支持武工队的革命斗争。良朝青年梁强更是加入到了武工队中去,成为了武工队的得力干将。




三、良朝好女子,巾帼英雄梁文坚

梁文坚,良朝人,优秀共产党员。抗战革命时期,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在农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农民群众起来共同抗日,并教育、吸收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组成抗日武装队伍,投身武装斗争。先后在阳江、阳春负责中共党组织的妇女工作,先后任两阳武装筹备领导小组妇女部部长、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政工队队长、中共(阳江)路南区区委书记等职,解放后于1951年前往广州工作,离休前是广州妇联会副主任。

解放后,梁文坚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担任职务,为人民服务。退休后,她也继续为党工作,参加妇联离退休支部工作,她为地方党史、军史、妇运史的资料收集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她还积极协助阳江地方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离休后,她还写了《不用扬鞭自奋蹄》、《做一个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等等的文章,编写了《漠海留痕》一书,她经常说: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做更多事情。她这种为人民服务,坚持不懈的精神鼓舞着年轻人。




四、阳江围歼战良朝战场遗址

良朝部分地区是解放战争时期阳江围歼战的中心战场阳江围歼战”又叫“阳江战役”,是解放广东最大的一场歼灭战,是解放军渡过长江后的十大战役之一,这一战役获得了辉煌胜利,是广东战役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这次战役载入史册,历史意义重大。良朝作为此次战役的见证地之一,也是意义非凡的。

据《广东省革命遗址通览·阳江市》有关记载,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经过几年时间的调查,对全市革命遗址进行了普查,确定影响较大的革命遗址共77处,其中一处就是“阳江围歼战平冈战场遗址”,这处遗址就是包括良朝地区在内的区域。

据《广东省志·军事志》相关记载,19491017日,国军的214兵团和39军残部往阳江方向开进了,明显是想逃往海南岛,为了不让这支国民党残军西逃解放军连夜兼程,快速穿插部队从阳春赶到双捷与白沙地段与姚立尹领导的粤中纵队广阳支队汇合进行拦截。到23日晚,解放军追至白沙圩佛子岭一带,阻挡了国军逃亡海南岛的道路,把国军逼往了平冈良朝村一带。至此,解放军经过多天的连续追击,终于达成对逃至阳江地区的国军的三面包围,将国军全部4万余人压缩在白沙圩至平冈圩之间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的狭小地域内。期间,国军向西多次突围不成,转而向南移动,企图沿海路坐船逃跑。1025日,国军在良朝鸭掌寨村后起伏的山岗上及现在良朝石头羊和那麦山一带布防,妄图掩护整个刘安琪兵团残部向海边逃跑。傍晚时分激烈的战斗在良朝的松岗山和村背后山打响这次战斗国军的防线击溃,他们被迫把防线后移。晚上解放军进村后进驻桐山小学设立指挥所和临时医院。26日拂晓,第4兵团发起总攻,10多支突击部队以锐不可挡之势,向国军阵地发起冲击。当时,猫头山旗岭和茶亭等处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特别是在茶亭地段双方对峙时间很长双方伤亡都很大在猫头山、旗岭一带到处都有国军的尸体解放军也牺牲了多名战士。顽强的解放军战士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突破了国军的防线。随后,各突击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聚歼国民党军。当时战场上到处是“不许动”“缴枪不杀”的喝令声,国民党军丧魂失魄,纷纷投降。至12时全歼被围的国民党军4万余人,实现了中央军委将国民党逃军歼灭于粤境内的意图。27日,四野给4兵团发了嘉奖电:“庆祝你们全部歼灭由广州向西南逃窜之敌主力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对于解放琼崖和解放广西均有重大意义。对于你们坚决执行毛主席指示,连续十昼夜穷追猛打精神,特予表彰”。

良朝作为“阳江战役”的见证地之一,很多重要的战事都发生在良朝村一带,而在这里所发生的故事和产生的英雄,也是值得我们去传扬的。

据《广东省志·军事志》相关记载,381123营追歼国民党50军残部,在良朝村西南467高地(现良朝石头羊一带)遭火力拦阻。该营7连“洛阳英雄班”班长张聚富同志奋不顾身地从敌堡侧翼的断岩攀登而上,直扑敌阵。不幸腹部中弹,肠子脱出一尺多长。他强忍剧痛,把肠子塞入腹内,捂着伤口奋力地向火力点冲击。他发现正向我前进部队喷火扫射的敌人机枪,摸过去抓住正在发射的枪管。枪管火一样发烫,他全然不顾,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把枪管往下压。敌机枪偏离目标,发射不准。我部队乘机一声大喊,猛冲而上,一举歼敌一个班,攻占了467高地,五个地堡全被端掉。七连指导员李正信走来,看到躺在血泊中的张聚富同志,叫通信员肖红军赶快背下去包扎。张聚富同志看到部队冲了上来,忍着巨大的痛楚,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以极其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洛阳……英雄班的战士,要……发扬光荣传统。分一个人照顾我,火线……就少一份力量。不要管我,继续……继续……前……”“进”字没有出口即已气绝。张聚富同志的英勇行为激励着全体指战员,大家高呼着“为张聚富报仇”的口号,踏着烈士的鲜血,勇猛冲杀,连续作战,全歼了据守阳江的残兵败将。战后,张聚富同志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并授予“脱肠英雄”的光荣称号。

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张聚富同志慷慨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日子里,长眠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上。他的名字将与山河同在,万古流芳,永垂不朽;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和我们的后辈子孙。张聚富同志虽然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却留给我们一份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应当学习张聚富同志那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和沸腾热血!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像张聚富这样的战斗英雄,我们时刻不能忘了为了我们能过上新生活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们,我们应该为张聚富这样的战斗英雄立碑纪念,我们更要保护和传承好这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历史。现在省委宣传部也很重视这段历史的保护和传承,他们早前派调研组到阳江市调研红色军事文化遗址遗产建设情况。调研组建议阳江政府要充分利用好革命资源,把红色文化遗址遗产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




五、继承良朝红色精神,推动革命老区振兴

据《阳江市江城区志(19882000)》记载:“ 1993528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江城区15条村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人口1.18万人,分别是平冈镇的良朝、朝东、良村、那麦、梅寮和骑鳌,埠场乡的丹龙、渡头、雁村、琅堰、洛园和塘地园,城西乡的新村、新寨和上寨。 从1991年起,阳江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筹集资金,统一使用,支援革命老区建设。江城区贯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鼓励和帮助革命老区人民发展经济,解决行路、用电、用水、入学、医疗“五难”问题,改变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在这个记载中,良朝包括自然村在内占了4席之位,这是让良朝人备受鼓舞的。

新时期,我们应该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工作。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探讨一下如何将党史教育与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开发良朝的“红色之旅”,将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结合开发,打造符合良朝特色的红色乡村旅游项目。良朝,自然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如果能把“红色之旅”项目发展起来,将是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好项目,这样既可以让游客在欣赏农村绿色生态的同时,接受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又可以对革命历史文化进行保护,还可以帮助实现良朝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